找到相关内容116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白黑之争”及其对“缘起性空”说的误解

    非无, 借无以辨非有”。总而言之, 言“真”是指万物的性空本质, 言“伪”是指万物的形象存在。透过万物的现象, 看到万物的性空, 宣布一切存在都是虚伪的, 这就是二谛的统一, 亦谓之“不真空义”。《...

    刘立夫 周 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93961941.html
  • 禅之起缘——《楞伽经》和《金刚经》

    不灭。世尊,彼说有我。  佛告大慧: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、能遍兴造一切趣生,譬如伎儿;变现诸趣,离我所见。不觉彼故,三缘和合方便而生,外道不觉,计著作者。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,名为识藏,生无明住地,与七识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00161966.html
  • 光严童子—何处是道场

    打人就打。所谓直心者是无心,无心无念不加任何意识就是道场。换句话说,直接由心王起用,不加意识的分别就是道场,心里没有虚伪。   “发行是道场,能办事故。”发行是让心修一切善行,当我们第一念想做件好事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05462028.html
  • 心理自疗读物

    。由于几年来人生道路上的坎坷、曲折,社会的阅历、生活的经历,给我在思想上、精神上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——我痛恨人世上的平庸浅薄、粗俗虚伪,更厌恶那些不讲道义,把人间存在的感情视作是一种交易市场上的商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5962404.html
  • 中国戒律宏传概论

    中国戒律宏传概论  苇舫  一、序起  中国戒律,虽有两千年的历史,而真正有人能依律实行者,可谓「凤毛麟角」,绝无仅有的了!但古人虽不能事事皆遵律条,如法行持;然于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等等根本戒,即普通所称之性罪戒,尚能坚白不犯,如法受持。惜至今日,僧伽窳腐,纲纪沦亡,习尚虚伪,就如江河日下,愈趋愈非了!微细戒相,固不待言,即根本之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(吃烟同)等大戒,除...

    苇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35562871.html
  • 戒律思想之发展

    ,尚未获得超越世人的殊胜功德和信仰或神通力,而向信者却说:我已获得殊胜功德和神通力,以受来自众多的布施。」  以上淫、盗、杀和妄四条,是佛教戒律最重的波罗夷罪。勿杀、勿盗、勿行奸淫和勿言虚伪,是在任何...

    上田天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2762904.html
  • 启绝学于再生 显悬壶以济世——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微

    虚伪恶习所熏,名为藏识,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。如海浪身,长生不断。离无常过,离于我论。自性无垢,毕竟清净。”一般唯识思想都以阿赖耶识为其依止。但《楞伽经》对阿赖耶的产生这一心识的功用之源作了探索。认为,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25762986.html
  • 大乘与小乘

    者,谓虚伪众生,不思  议变易死者,谓阿罗汉、辟支佛、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”,阿罗汉能断一切  凡夫众生所具分段生死,以此原因说佛与阿罗汉解脱一致。然而除分段生死外,不思议变  易生死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02763537.html
  • 释达观著:随缘自在/第一章

    不要别人的毁谤  □不要别人的伤害    □不要别人的侮辱  □不要别人的虚伪  □不要别人的无理  □不要别人的自大    □不要别人的依赖  □不要别人的无知  □不要别人的鲁莽  □不要别人的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5163700.html
  • 释达观著:随缘自在 第二章

    言行可现,过错可显,心念隐微难显现。小人于显现处,故作虚伪,为博得众人之赞赏;君子修身,不为虚名,故独处之时,戒慎其心念而已。  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  君子于起心动念未发之前,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5263701.html